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

對傳媒產業自以為是的分析(2014.07.29)

「臺灣現在到底什麼產業不黃昏」
除娛樂業非我專業,實際上在娛樂業也沒太專業,總之淺談兩句。
音樂、戲劇、電影、網路短劇、舞台劇,此五類項目在娛樂業仍與黃昏毫無瓜葛。
唱片只是音樂的子項目,沒人買的現象是全世界如此。撇去唱片,台灣的音樂還是「在中國」與韓國、日本分庭抗禮。日本音樂在華人已漸下坡,宇多田光、安室奈美惠那些神話的時代已過去;韓國相當強勢,但他們走的是聲光畫面舞蹈美感,音樂其實是第二考量,為何如此?因為演唱會已成為大牌歌手的主要收入,演唱會著重現場聲光畫面,唱的好聽是標準,第一要務則是讓觀眾「看到不同的東西」;華人音樂因為有本土情感,台灣則是語言上的親近感,你還是能看到五月天、蘇打綠在中國演唱會那種比三軍統帥閱兵還盛大的場面。再者,庾澄慶、張惠妹不還在那裏當老師嗎?足見台灣一線歌手仍然受足尊重。
另一方面,華人舞曲完全打不贏韓國,但韓國的抒情歌曲也絕對無法打倒華語慢歌,韓國慢歌與舞曲在華人地區受歡迎的程度差異相當大。
戲劇,這是目前台灣的娛樂業的重點。直接講明一點,三立從《MVP情人》起就保有相當大的野心,在把「三立偶像劇」的招牌擦亮後,張榮華等開始想拼創出「華流」,華流,而不是「台流」,也就是說他要吃下中國市場(所以還相信三立是綠的朋友們,請不要繼續單純下去)。在這一塊三立相當成功,2005年《王子變青蛙》的版權費就超越韓國《大長今》,因此劇中演員在中國的知名度有多高可想而知,陳怡蓉、郭采潔、陳喬恩、楊謹華,是不是覺得在台灣已經不常看到他們;立威廉、賀軍翔、明道,都是已經能在中國當小生的一線。台灣戲劇可能不會像《半澤直樹》、《來自星星的你》那樣一轟動就驚天動地,但細水長流,日本、韓國、歐洲、東南亞全都持續外銷(當然不只三立),韓國人可是很多也知道「大仁哥」是哪位的。
所以看到鋪天蓋地的炎亞倫、郭雪芙的時間也不長了,接下來就換他們去撈了。
電影我不多談,大魚帶小魚的情況只會持續下去。中國現在誰人不知九把刀叫柯震東在教室打手槍。
台灣網路短劇正在起步,請Google一下《PMAM》,這個網路短劇已經走到第三季了,並長期的在中國視訊網站直播。只是我很不喜歡這偶像短劇,他的導演是B2,也就是之前《康熙來了》的製作人,所以這齣戲的性質,也沒有跟《康熙來了》相去太遠。但他還是中了,可能中國小資階級對此類炫富生活還是很嚮往。也是啦,《小時代》都賣座到山崩地裂了。
我耳邊已聽到幾個網路短劇的案子在跟中國洽談,這領域以後應該只會多不會少。(廢話)
舞台劇是台灣神奇的發展,也是台灣難得不看中國臉色吃飯的區塊。台灣舞台劇曾經低迷,但靠著幾個知名劇團,如屏風、果陀、綠光、相聲瓦舍等,撐到現在,台灣舞台劇觀賞人次已被拉抬並維持在一定高點。屏風表演班《莎姆雷特》爆滿加場(感謝李國修老師的貢獻),果陀劇場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加演四次,吳念真《人間系列》票非常難買,相聲瓦舍近期走下坡了,但觀眾還是相當捧場。
太陽馬戲團都來台兩次了,台灣舞台劇市場還是很讓人看得上眼的。
最後再談談台灣綜藝,台灣綜藝雖然黃昏,但餓死駱駝比馬大,其實這些綜藝節目也是有在賣海外版權的,只是主要就賣給一些東南亞國家。所以你當初偶爾能聽到吳宗憲、高凌風等在東南亞辦什麼大型秀場演出,很是轟動之類的。
講完了,大概這樣吧。反正有興趣從事娛樂圈的朋友們可以不用考慮綜藝節目方面了。來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